10月16日下午,两只受救助的东方白鹳离开野化棚,在短暂适应后走进安徽省池州市月亮湖湿地,回归大自然的家园。
这两只东方白鹳是国网安徽电力“汪湜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领衔人汪湜和护鸟志愿者去年在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滩涂上发现的,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养护,它们均已痊愈,逐渐恢复了野外生存能力。
“东方白鹳的成功救助,得益于汪湜和志愿者团队的全程关注。”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徐文彬说,多年来,护线爱鸟志愿者先后救助野生动物139只。
汪湜及其团队的爱鸟护鸟工作,只是池州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
池州市毗邻长江,以“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气”而著称,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交通便利,是一座区位优越的滨江之城、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享有盛誉的旅游名城;同时也是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60.76%,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流传千年的诗歌将池州推向世人面前。
记者跟随“绿色中国行——走进生态池州主题公益活动暨长三角森林旅游康养宣传推介活动”,走进位于池州市区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映入眼帘的杨柳依依,阡陌纵横,屋舍俨然,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让人恍然回到了盛世大唐的江南雨季。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导游告诉记者,公元845年,时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杏花村行春遇雨,写下了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清明》诗,从此杏花村名扬天下。清康熙年间,杏花村人郎遂编撰了《杏花村志》十二卷,是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村志,使杏花村名垂千古,杏花村因此也被后人誉为 “天下第一村”。
“我们杏花村文化旅游区2015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营以来,围绕千年诗意之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旅游接待量达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亿元。”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负责人房永安介绍说。
好山好水和千年的人文积淀构成了池州市境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池州市拥有1个5A级和17个4A级景区。
登上平天湖的观景步道,视野开阔,山水怡然。湖畔,三三两两的游客悠闲地漫步,携手的情侣凭栏远眺。天空中,一排排的白鹭、大雁将倒影投射在平静的水面。
“在池州,可以看见美丽中国。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池州市林业局局长章国林称,池州市以打造绿色转型示范区和森林旅游新标杆为目标,主动融入长三角,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增势强劲,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据了解,今年1-8月份,池州市共接待游客5570.84万人次,同比增长37.33%;实现旅游总收入568.14亿元,同比增长30.77%。
沉浸“森”呼吸,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超10000个
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既是绿色产业又是朝阳产业,既是健康产业又是富民产业,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超过万亿元,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转化途径之一。
在池州市贵池区马衙境内的九华天池森林公园,遮天蔽日的森林之中,记者看到在一条潺潺的溪流畔,一位老人手持竹制的简陋鱼竿正老僧入定般的垂钓。
“有没有鱼没关系,我只是找个事情干来享受森林中的负氧离子。”老人告诉记者,他来自浙江,到这里来享受慢生活,进行森林疗养。
九华天池森林公园里森林覆盖率为93%,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到10000个以上,是一处开展森林康养的好地方。
九华天池森林公园开发负责人刘根友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开展森林浴、负离子保健、散步、慢跑、登山、太极、瑜珈等养生项目。目前正结合地方民俗文化,建设皖南民俗文化博物馆,将当地的傩戏融入到游客的体验之中,使来此康养的人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向治愈。”
池州市文旅局二级调研员包晓明指出,池州人均湿地面积、水资源、森林面积分别是安徽全省的3倍、4倍、5倍,景区负氧离子含量是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35倍,全市含硒土壤占国土面积的60.2%,孕育了祁红、九华黄精、西山焦枣等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走进池州,可以体验“硒”游记,感受高负氧,邂逅“林”距离,沉浸“森”呼吸。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区域一体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的林业、文化和旅游部门达成发展共识,将联手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创建一批特色森林旅游康养精品线路。同时,还将共享自然保护地、生态廊道、森林城镇、森林乡村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建设长三角区域绿色生态屏障,厚植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发展的生态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