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科普 > 正文

小儿秋季防腹泻,中医来支招

发布日期:2023-11-30 23:40 来源:中国科普网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寒露的到来,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季带来的凉意。此时,作为父母,也要警惕秋季腹泻对宝宝的侵袭。


6月龄到2岁宝宝易发生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6月龄婴儿到2岁的宝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秋季腹泻多发生在8月到12月之间,10月到11月为幼儿患病高峰。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小儿秋季腹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

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胃肠道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喂养出现饮食失节导致食积、脾胃受损,从而更易让外邪入侵。特别是在喂养中如果不注意食具及奶瓶的消毒,就会大大增加感染轮状病毒的可能。


除了呕吐、腹泻、发热,严重者可能休克


婴幼儿患了秋季腹泻,主要有哪些表现呢?首先是呕吐。大部分宝宝感染轮状病毒后,出现的首发症状是呕吐。其次是腹泻。一般是呕吐之后再出现腹泻。大便次数每日达到10余次甚至数十次,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如果没有其他合并症,一般5到7天可以自愈。再次是发热。患儿呕吐腹泻期间还会出现发热,但体温通常低于39℃,严重的也可能达到40℃。

此外,由于患儿发热、呕吐加上多次腹泻,还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出现尿量减少,哭时无泪,眼窝凹陷、皮肤和口唇黏膜干燥,小婴儿前囟凹陷、精神差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

预防小儿秋季腹泻,需要加强孩子的卫生管理,做好奶瓶与餐具的消毒。另外,还要注意季节交替时,穿衣有度,防外感寒邪;夜间睡觉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肚子受凉。平常可以选择适宜的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同时,也要养成小儿健康的饮食习惯。《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说:“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所致也。”要注意脾胃的养护,做到饮食有节、有洁,避免暴饮暴食,以及过食辛辣、油炸、寒凉等食物。


中医外治法可帮助治疗


小儿感染秋季腹泻后,如果出现超过24小时的持续发热、呕吐,伴随精神差、拒绝进食或喝水等,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可以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外治法,如中药烫熨法、小儿推拿手法、艾灸等进行治疗。

中药烫熨是将药物加热后在人体局部或一定穴位,适时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之力,将药物通过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调脏腑之气、祛邪止泻的目的。

小儿推拿通过特定手法作用于孩子体表的特定部位,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达到调整脏腑功能,起到散寒化湿、温中止泻的作用。

艾灸疗法是利用燃烧艾炷或艾条产生灼热,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腹泻,艾灸疗法可以借助灸火的温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