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科普 > 正文

草编艺术,延续植物生命

发布日期:2023-11-30 23:35 来源:中国科普网

视觉中国供图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历史长河中,人们用智慧和匠心,以编织艺术形式,赋予了野草永恒的生命。

《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从书中得知,草编为“天子六工”之一,周代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

我国最早的草编织物,出自河姆渡人,已有7000多年历史。在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十”“人”字纹等篾席模印清晰可见。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草编在民间广泛使用,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

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因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故在民间十分普及。草编与北京《延庆州志》记载的荆编、柳编同属一系,至今有700多年。草编有炊帚、笤帚、扫帚、降蓬、草篓等物品。这项技艺多为男人掌握,将其力量、担当,通过一根根草料,扎进草编中,使用的时候会感觉结实而舒适。女人主要用玉米皮、柔草编草墩、草帘、草绳等,把似水的柔情,通过轻巧的指尖,倾注到草物上,让物品散发着温暖和爱意。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上述草编在北京市延庆地区非常普遍,乡村多数成年人都会编制。直到现在,乡村大集还有炊帚、草墩等草编用品。草编常用的基本方法有编辫子、平编等,还有编花,如“马蔺垛”“十字扣”“粽子扣”“梅花扣”等技巧,编出的物品平中有奇,锦上添花。

在延庆区张山营镇非遗普查时,我看见王永善老人编的“草绣球”别具特色。草绣球是用空心草或麦秸编的一种绣球,可以装蝈蝈或作为儿童玩具。1935年出生的王永善,从小跟随父亲学习草编技艺。其父十四五岁放牛时,跟村里人学会草编绣球、荆条筐等几种手艺,并传给他。他将草编手艺不断实践和创新,纯熟而有特色。如今,他又教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孙女学草编,也无偿地教前来学习的10多名中小学生,使得编制技艺发扬下去。

据王永善老人介绍,草绣球所用的空心草,也叫笔杆草,是一种多年野生顽固性杂草,主要生于水田、沟旁和阴湿地。采回来的草料,挑选光滑绵长、质细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的草茎,梳理整齐,进行初加工。用清水浸泡柔软后,晾得半干,根据所编规格,剪成不同长度的草段。用草段先编小三角形,利用草的空心,将细草从空心处穿过而连接。4个小三角形穿成一个平面,整个草绣球是6个面6个角的菱形。

用手捻、拧、辫、串、结、盘等不同动作,形成各种造型和图案。编好后,在草绣球上进行点缀。上面编一个圆形盖儿,下面用实心草做成流苏。编好一个绣球,还可以变换形状,上面是大的绣球,下面再挂几个小绣球,看起来更加美观。绣球象征浪漫、完美、幸福、五福临门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草编,一种手指间跳动的技艺。把岁岁枯荣的野草,编织成疏密、明暗、凸凹相交相融的物品,构建起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延续着植物的青葱和活力,表达着人们丰富的情感。正如歌中所唱:“我一直都在画,未来那幅美丽图画。那天,你给我承诺并把草编的戒指戴在手上,只是童话,昨天的你已经变了模样。”

小小的草戒指蕴含着无限情意,何况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草编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