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作者提供)
胡同京味儿
且看,在最美冬奥城延庆区举办的北京市第十一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作为15个竞赛项目之一的“夹包”,再展风采,吸引眼球。
赛场上,只见运动员腾空跳起,夹起小彩包如鹰展翅,划出一道道霓虹。隔网双方机智地跑位、敏捷地抢断,你来我往,精彩纷呈。运动员们用高效的进攻,严密的防守,展示出夹包对抗性比赛的魅力。
夹包,原本是流传于北京汉、回、满等多民族的儿童游戏。开始只是夹包比远,逐渐嬗变成为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在羽毛球场上进行隔网比赛。网高50—70厘米,一方夹包为进攻,另一方设法阻拦,以得分多少判定胜负。
在延庆地区,也称夹包为沙包、布包、布鱼儿,或按游动跳跃特点,称其“鱼儿”“猴儿”,是物资匮乏时代儿童的主要玩具。布包,用边长相等的6个正方形花布块,缝成一个正方体,内装沙子或谷物。一般女孩子做的第一件女红就是布包。小布包玩法多样。
一人玩,可当毽子踢。单脚踢、双脚踢,布包一上一下,脚尖一起一落,像跳动的音符,节奏分明;正面踢、侧身踢,布包像恋花的蝴蝶,绕着人转来转去,展示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变着花样踢,布包顶在头上、落在脚面,像魔术一样变化多端。三四岁儿童踢包,细心的母亲把一条彩绳缝在布包上。儿童手拿彩绳伸脚踢,布包就“老实”了,乖乖地跟着绳转。
两人以上玩,一般是玩跳房子。据相关记载,跳房子游戏最早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最初的游戏规模有100英尺长,主要用于军事训练。孩子们模仿罗马军队的训练,照葫芦画瓢,在球场上画线扔石,并且添加了一个评分系统,玩得不亦乐乎。后来,跳房子游戏蔓延至整个欧洲,甚至世界各地。在我国,跳房子游戏始于清代,流行于20世纪50―80年代。
玩跳房子时,找一块平整地面,如街道、场院,用粉笔或石子在地面上画出大小适中的梯状长格,中间隔开横线,一般五六条,形成的方框就代表“房间”。每个房间四边长60厘米左右。多人玩就分成两队,均为双数。一队入场,将布包扔进第一间房,单腿跳,依次跳进所有房间,再跳回第一房间,捡起布包跳出。所有房间跳过后,挑选一个房间,将布包扔进作为记号,这个房间就算自己的。再跳时,到自己房间双脚落地休息。跳房子时,如果布包扔不进规定的房间,或踩线,跳出别的房间,双脚不在自己房间同时落地,都算犯规,轮到另一队入场。最后以占有房间数量多为胜。
跳房子的玩法,将布包夹在两脚之间,在房间里双腿跳。跳完所有房间,布包不掉、不踩线,就能获得一个房间的奖励,用来休息。
多人玩投包游戏。在地面上画三条平行线,间距约5米。平行线两端各站一人,中间的线站一排人作为靶子。布包拿在哪端手里,“靶子”就面向哪端。投布包时,“靶子”赶快躲闪;另一端的人拾起布包继续投,被击中者就得罚下场。
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小小布包,当毽子踢时,是脚射出的一条条彩线;跳房子比赛时,是点与面的巧妙结合;投包时,是游戏场上的目标和规则。玩布包,在跳跃、奔跑中提升平衡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也渗透规则和底线的内涵。
布包,既丰富了游戏,如今又飞上民族运动会赛场,展示新的活力,让运动更加充满时代张力和烂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