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中小学出现多例手足口病患儿,让部分家长感觉有些紧张。什么是手足口病?有哪些方法能够预防?
主要表现为手、足、口部位出现红疹
手足口病主要是因儿童感染了肠道病毒EV71和柯萨奇病毒CoxA10和CoxA16型。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但其他年龄段也可能发病。感染手足口病后,主要表现为手、足、口部位出现红疹,有时,红疹还可能出现在臀部、四肢等部位。典型皮疹呈疱疹、斑丘疹等,不典型皮疹可表现为瘀斑、瘀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疱疹周围有红晕,内含较少液体。
手足口病一般病程为7到10天。除了有出疹的表现,还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在出疹期就能自行痊愈,且预后良好。不过仍有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到5天内就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等其他系统的症状。
可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容易导致其高发,多见于春夏季节,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传染源主要来自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可通过直接接触患儿的分泌物如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以及间接接触感染过的玩具、奶具、餐具、毛巾、床单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沫传播。因此,最常见的是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内聚集性发病。
自1997年以来,我国发生过几次手足口病大流行。2008年,手足口病被列为丙类传染病。近年来,我国全年手足口病发病率为37.01/10万到205.06/10万,报告病死率为6.46/10万到51.00/10万。
如果孩子有与被感染者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史,出现了手、足、口等部位的疱疹,伴有发热、咽痛、流涕、咳嗽或者呕吐、流口水等症状,要高度怀疑其得了手足口病,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发热时间超过3天,或者持续高热,而退热效果欠佳;出现头痛、呕吐、精神差、嗜睡、烦躁,甚至惊厥;出现呼吸浅快、呼吸困难;出现口唇发紫、心慌、出冷汗等上述症状,应立即将孩子送至医院就诊。
对症治疗可酌情使用中医药
儿童得了手足口病,首先应保持口腔及皮肤的局部清洁。其次,可以采取抗病毒治疗,但目前尚无特效药。有研究表明,干扰素喷雾或雾化,早期使用具有一定疗效。同时,可以对症处理,若有发热,可积极退热;若合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反应,则应根据相应表现予以对应治疗。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中医的辨证施治,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病证分期辨证论治,给予不同的中药,同时配合中药熏洗、推拿、针灸等。也可酌情使用中成药,如口服金莲清热泡腾片、康复新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蓝芩口服液,以及开喉剑等。
由于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患儿须与其他儿童隔离,直至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在此期间,患儿应避免去学校、公园、游乐园等人群密集处。对于患儿每日接触的地面、沙发、茶几,以及其用过的餐具、奶具等,应进行清洁消毒。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越早效果越好
预防手足口病,儿童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不饮生水。父母应对玩具、食具等儿童常接触的物品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儿童的衣被也要经常晾晒。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与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接触,避免去人群密集处,减少感染机会。
目前,我国手足口病疫苗为EV71灭活疫苗,对EV71有90%以上的预防效果。对于6月龄到5岁的儿童,越早接种效果越好,但需要注意不要和其他疫苗同时接种,接种时间至少间隔2周。手足口病疫苗分为两剂次,间隔1个月接种效果最佳,若中途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时,可至多推迟2周待感染治愈后再接种第二针。对疫苗成分过敏者,或严重过敏体质的儿童,不主张接种。有血小板减少或出血性疾病,以及有免疫功能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未控制的癫痫患者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病如格林巴列综合征等患儿,也应慎重考虑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