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科普 > 正文

水脉人文相得益彰

发布日期:2023-11-30 17:22 来源:中国科普网

图1为航拍江都水利枢纽。图2为枢纽第三抽水站外景。图3为航拍万福闸。图4为枢纽第四抽水站泵站厂房。图5为枢纽第四抽水站实时运行信息。

(图1、3为张斌摄,图2、4、5为尹传红摄)

4座电力抽水站连接4座绿茵小岛,一线排开,如画风景下动力澎湃。

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核心工程区。

我们走进第四抽水站泵房时,7台泵机正在运行,发出阵阵轰鸣声。墙上大屏幕显示出实时运行信息:该座泵站自建成至今累计运行6147天,抽水总量805.8亿立方米。

沿陡峭的阶梯进入地下,但见几个硕大的叶轮螺旋桨在泵机牵引下飞快旋转,将江水源源不断地抽送上来。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说,枢纽4座抽水站如果全力开动的话,3天就能抽水1亿立方米。目前江都抽水站共装机33台套,装机容量5.58万千瓦,最大抽水能力达每秒508立方米。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地处江苏省扬州市境内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引长江、连淮河、串湖泊,辖诸多水域,以水为载体,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它主要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闸、2座小型涵闸以及输变电、输水河道、鱼道等配套工程组成,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和创新管理的大型泵站群,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

这一水利枢纽工程具有抽江北送、自流引江、抽排涝水、分泄洪水、余水发电、保障航运、改善生态环境等主要功能,建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工程效益,堪称江苏段长江、淮河、大运河以及江苏里下河水网水资源综合调配的“稳定器”,排灌兼蓄守护江淮一方安澜。同时,为京杭运河、新通扬运河、通榆河注入水源动能,从而保障航运和沿线苏北地区用水安全。此外,枢纽还可在淮河丰水年份,通过反转江都三站机组,充分利用余水发电。

往前追溯20年,在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大格局下,工程功能于2002年向北延伸。在江苏,以江都水利枢纽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世界最大的泵站集群,支撑起巨型网络调水系统,破解了“多目标、多线路、多梯级、多功能”的调度难题,促进了国内引调水工程技术的飞跃发展。长江水从江都水利枢纽出发,通过13级泵站逐级提水65米高程进入山东泰安东平湖。从东平湖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全线1156公里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滋润着祖国的北方大地,书写了当代治水的丰碑。

此时此刻,置身毗邻第三抽水站的一块绿荫高地上,我们注意到前方泵房主体建筑的西南角,矗立着鲜艳的“三面红旗”,墙体上的红色标语也赫然可见。江都水利枢纽水情教育中心负责人告诉我们,在60年的建设、运行和发展中,枢纽一直注重从水利工程功能性、哲学性、文化性、美学性出发,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枢纽随着治水活动而衍生沉淀,随着水利传承而丰富底蕴,已形成集水利工程历史遗迹、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特色水利工程建筑风貌、扬州园林地域风情于一体的“源头”特色水利枢纽工程。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建设,尤见成效。

他们在对已颇有些年头的4座泵站主体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时,不仅通过空间和形体、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设计构成艺术形象,并且还特别保留了墙体外观装饰中的时代审美情趣,以及具有时代印记的雕塑、水刷石、彩色水磨石、红砖和引桥栏杆顶端的红五星造型等。在对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四抽水站进行加固改造时,依旧采用了具有当时建筑特色的斩假石,以及回形纹水泥廊架。

水利景观中的水脉人文,也得以存留。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所辖水闸工程,由于地处水运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擅舟楫之便,得人文之胜,具有诸多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淮河、运河留下的水脉人文佳话众多,见证了淮河归江沿革的万福闸便是其中一个典范。治淮在历史上经历了明代“分淮经运河入江”,清代“导淮入江”“淮水归海归江”等阶段。错落淮河入江水道上的十座水坝统称“归江十坝”。江都水利枢纽所辖水闸中,万福闸、太平闸、金湾闸堪为“淮河归江十坝”功能在当代水利的演变,归江文化因此被融入水利工程建设之中。“归江史话”长廊以归江十坝和因淮河入江水道演变形成的“七河八岛”为创作主线,万福闸上下游翼墙以治淮为主题,铭刻治淮人物创作了《溯淮》《万福怀古》;又以19座现代杰出治淮工程石雕装饰翼墙围栏,厚重的水利史与恢宏的水工程得以有机交融。

这些,与枢纽其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连成片、相映成趣,构建了一个别致的生态文化空间,亦成就了一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水情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