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科普 > 正文

饮食养胃,为何偏偏“养”出了胃病

发布日期:2023-11-30 17:13 来源:中国科普网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大意是,以食为养,顺应自然,吸收精华,促进健康与长寿。

胃,又称“水谷之海”,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研究显示,受遗传、饮食、致病菌等因素影响,我国胃病患者高达1.2亿。时下食养之风盛行,不少人尝试以食养胃,效果非但不明显,反而加重了胃部疾患。这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方法,下面为你揭开这些流言背后的真相。


流言:喝粥易消化能养胃

真相:错。长期喝粥不仅削弱消化功能,还可能加重胃病。

大米、小米等食物在烹煮过程中产生糊化效应,使其易消化吸收,这对老年人、幼儿等消化功能薄弱群体更为友善。而普通人常吃“柔软”食物,如同遇事不经大脑“会变笨”,时间长了让胃变得“慵懒”,以至于出现消化功能衰退的情况。本身患有胃酸分泌过多、胃食管反流、溃疡和胃穿孔的人,喝粥还会加快胃酸分泌,加重病情。何况受糊化效应的影响,粥类的升糖指数更高,并不适合血糖控制不稳者。此外,粥中营养仅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长期偏食会导致其他营养素缺乏,对健康不利。


流言:喝牛奶能保护胃黏膜

真相:错。牛奶无法在胃部形成持续性保护膜。

有人以为,牛奶中的蛋白质会平铺于胃壁上,形成保护膜,对于反酸、胃胀有一定的舒缓作用。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在胃酸的作用下,会迅速凝结成无数的小颗粒,无法完全覆盖于胃表面,所以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对于胃酸分泌过多者,牛奶的稀释作用也只是暂时性的,效果与其他食物并无差异,反而会进一步刺激胃酸的分泌。


流言:少食多餐最养胃

真相:错。少食多餐并不适合所有人,还可能会打乱消化系统“生物钟”。

少食多餐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胃的单次工作压力,适合儿童、老年人等胃肠功能较弱者。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多年来养成的一日三餐习惯,塑造了胃肠相对固定的运动和消化液分泌节律,随意打破的结果便是胃肠功能紊乱。况且,一日三餐更利于日常劳作,若是一边工作一边进食则对胃不好。


流言:常吃苏打饼干养胃

真相:错。苏打饼干并不能完全中和胃酸,反倒会加重病情。

由于苏打饼干中添加了碳酸氢钠和油脂,吃起来更酥脆。碳酸氢钠与胃酸(主要是盐酸)相遇时会发生化学反应,消耗一定的胃酸。作为膨松剂,碳酸氢钠在食品中的添加量仅为0.4%,无法达到有效缓解“烧心”的目的。然而,在二者反应的过程中,还会释放一定的气体,加重胃胀、嗳气症状。此外,苏打饼干中高达20%―30%的油脂添加,还会延缓胃部排空和消化时间,增加胃肠道负担。加之钠含量较高,对心血管健康不利,因此不宜多吃。


流言:素食相比肉食更养胃

真相:错。素食容易导致营养缺乏,不利于胃部自我修复。

有人认为,肉食过于油腻,加重胃肠负担,纯素食对胃更好。事实上,素食中也有很多难以消化,尤其是富含高蛋白、油脂的食物,比如豆类、坚果,以及油炸食物,都会增加胃排空时间。除此之外,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的蔬菜和粗粮也不易消化,如芹菜、芦笋、玉米、红薯等。然而,肉类只要烹饪方法得当,也不会过多增加胃肠负担。更重要的是,肉食含有优质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对胃肠及人体健康不可或缺。而且,长期素食还会造成维生素B_12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那么,该如何科学养胃呢?一是正确树立“养胃观”。通过重视消化,促进营养吸收,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减少对胃肠功能的损伤,达到胃部及全身健康目标。二是要因人因地养胃。不同年龄、地域和健康状况的人要养成适宜的饮食习惯,掌握保护肠胃的方法,做到规律饮食。三是学会关注胃部症状。当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胃部疼痛、反酸、嗳气等胃部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切莫大意。规律饮食、合理营养、定期体检是科学养胃的首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