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且看陕北,各式各样的窑洞开满土基、山崖,鳞次栉比,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是黄土高原的别样风景,被世界建筑界誉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陕北,山大沟深,万壑纵横,其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天然条件。陕北窑洞历史悠久,自周代起,便开始建造半地穴式窑洞。秦汉以后发展为全地穴式,也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改用石块做窑面墙。明末清初,出现了石砌窑洞,从而使陕北窑洞建筑达到鼎盛。如今,也有了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制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陕北窑洞按照建筑材料可分为土窑、砖窑和石窑,按照建筑选址与布局方式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
靠崖式窑洞就是依靠自然山崖或者土坡而掏挖的窑洞,在黄土垂直面上向内掏挖,根据崖坡的高度和坡度情况可掏挖一层、两层或多层,常常数洞相连。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其做法是:先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里的树梢,看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是用土坯或砖石砌成拱形窑顶和墙身,上面用土覆盖筑成。这类土拱窑洞有半埋式的,也有筑在地上的。独立式窑洞亦称“四明头窑”,即指前、后、左、右四面都不利用自然土体而亮在明处,四面都得人工砌造。比如延安的很多窑洞,就是独立式窑洞。
斩土挖窑是修造窑洞的重要工序。一要选地址,依山傍水,坐北向南,吃水、种田都方便,当地百姓称之为“水食相连”之地。二要择土质,必须坚硬,否则便易垮塌、易失败、安全无保证。进入挖窑程序,务必时刻注意,一般都是先向纵深探路,再向左右拓展,拓开一段,休息几天,怕的是潮湿的土质支撑力不强,造成垮塌。窑洞挖好,还要垒炕、打烟囱、筑炉台,进行两次湿泥抹墙工序,最后是请木匠做门窗。
窑洞规模大小不一,都是一户一院,弧形顶通常为高4米、宽3米、深8米左右。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主窑,有的分前后窑。窑腿上多有小窑,敬祀天地神祇。窑洞都接窑檐,或用砖砌花栏,防止雨水冲刷窑面。佳县、米脂、绥德、吴堡一带,不少人家用木料、石料在窑前形成走廊,这叫穿厦,独具一格,蔚为美观。窑口安装拱形门窗,多用柳、杨、榆、椿之木,窗棂图案花样有“朝阳四射式”“蛇盘九蛋式”“勾连万字式”“十二莲灯式”等。窗格疏朗,可供阳光自由地透进窑内。
中间主窑洞通常布置土炕,并有灶台等厨房布置。与主窑洞连通的一侧或两侧窑洞一般为通铺大炕住人,作为仓储用窑洞则一般单独存在。富裕人家将窑洞外表用红砂、石头雕刻整齐做面,更有实力人家窑洞整体都用石块箍成。从挖窑洞到安置做好门窗,需要一年时间才可以居住。陕北各地有许多百年窑洞,大都保留完好,还居住着村民。2011年,陕北窑洞建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陕北窑洞简单易建、坚固耐用,节能节地、冬暖夏凉、防火防噪音,是绿色建筑的典范。千百年来,窑洞成为黄土地上人们居住的首选。古人诗赞窑洞:“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又凉。”诗人杜甫在陕北窑洞里写出了《北征》《羌村三首》等著名诗篇。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陕北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在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所以,毛泽东热情地赞扬陕北:“延安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的抗日斗争。”
陕北窑洞在华夏建筑史上,在中国革命伟大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陕北窑洞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识利用改造黄土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