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科普 > 正文

这五种人群吃粽子有禁忌

发布日期:2023-10-07 18:57 来源:中国科普网

粽子,古称“角黍”,由江米制成,传说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时至今日,端午食粽的风俗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甚至还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泰国。不过,江米性糯柔粘,难以消化,故脾胃虚弱、老年人、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

糯米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罗之遗风也。”梁朝吴钧《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大众化的节日食品了,唐明皇曾赋诗言:“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人姚合的诗中也记载有当时的民俗民风:“渚闹涣歌响,风和角粽香。”说明在汉唐时期,宫廷和民间在端午之时都食用粽子。

粽子由江米制成,江米,即糯米,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稻(糯稻)的种仁,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中医认为,糯米性味甘、温,归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久泻、便溏食少、表虚自汗等。《本草纲目》言其“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本草纲目拾遗》言其“止消渴”。糯米补益脾肺,固表止汗疗效甚佳。《饮食辨录》言“糯米粥,功专补肺,治肺虚热咳,惟其补肺,故又能固表,肺主皮毛也。肺虚表热,漏汗不止,最宜”。

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粽子虽受人们喜爱,但制作粽子的糯米性黏滞,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并由此产生胃酸分泌增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不可多食。下列人群最好不食或少食: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血液粘滞度较高、血管阻塞的病人,不宜多食肉粽和猪油粽子等。因为这类粽子脂肪含量较高,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梗塞等。

老年人、儿童和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本草纲目》言糯米“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粽子性极柔粘,难以消化,故脾胃虚弱者也不宜多食。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会增加消化道负担。患有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的病人若过多食用粽子,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过于油腻的粽子,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加重。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者不宜多食粽子,尤其是含糖量很高的红枣粽子、豆沙粽子等,进食后可增加血糖浓度。如果不加节制,会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严重时还会诱发昏迷、中毒等。

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以免诱发胆石症、胆绞痛等。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尼龙绳经高温水煮之后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二甲烷等毒素,毒素会渗入到沸水及粽子里。如果过多食用尼龙绳绑扎的粽子,会导致恶心及肠胃不适,重者会出现头晕、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尼龙绳绑扎的粽子不宜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