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到冬季,小腿、膝内侧、大腿根部等处的皮肤就干燥起皮、粗糙、瘙痒不止。这种无任何原发皮疹的瘙痒,中医称为“风瘙痒”(与风有关)。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肝血虚易生风,风盛致痒。”意思是说,肝主风、主藏血,风瘙痒是肝有瘀血所致。故治疗当以“养血平肝、凉血祛风”为主。下面介绍四种常见的瘙痒证型,大家不妨对号入座,有针对性地选择应对之法。
血虚风燥型。表现为皮肤粗糙、干燥,同时伴有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四肢酸懒,治疗宜益气补血、祛风止痒。可选择黄芪、熟地、当归、升麻、夜交藤、天门冬、麦冬、生地、柴胡、白蒺藜、郁金、浮萍一起煎煮,每日1剂,分三次服。
血虚肝旺型。表现为痒无定处、夜间加重、皮肤干燥脱屑,并伴有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等症状,治疗宜凉血补血、清肝祛风。可选择生地、白芍、当归、刺蒺藜、川芎、生首乌、荆芥、防风、生黄芪、僵蚕一起煎煮,每日1剂,分三次服。
血虚瘀滞型。以背部、四肢瘙痒为主,同时伴有面色发暗、夜不能寐、口干、便结等症状,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择当归、制首乌、赤芍、地龙、桃仁、川芎、生地、白蒺藜、地肤子、夜交藤,黄芪、蝉蜕一起煎煮,每日1剂,分三次服。
风寒外袭型。此证型瘙痒部位常见于胫前部位,皮肤干燥至有细薄鳞屑,遇冷风加重,治疗应着重补气血、祛风寒。可选择黄芪、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茯神、地骨皮、麻黄、桂枝、杏仁、大枣、远志、生姜、防风、蝉蜕、甘草一起煎煮,每日1剂,分三次服。
以上方子中药物的使用量,要结合不同人的具体情况辨证配伍,所以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果不想服用中药,也可选择外洗方。取荆芥、苦参、蛇床子各15克,丝瓜络30克,防风、当归各12克,加水煎煮10分钟,将药汁倒入盆中,擦洗或泡浴,连洗5~7天。或用适量盐或米醋,放入热水中溶解(盐或米醋与水的比例为1:10),每晚睡前,以毛巾蘸水擦洗患处,一般3~5次就能见效。
同时,风瘙痒患者要做好日常保健。1.生活要有规律,别熬夜,适量运动。2.衣服材质最好选纯棉、丝质的,内衣更要柔软透气。3.饮食上,多喝水,搭配吃些梨、百合、大枣、莲子、银耳等生津润燥之品,不吃或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及海鲜等“发物”。4.避免勤洗澡,秋冬干燥季节,一周洗2~3次就行了,每次洗的时间也别太长,控制在30分钟内。沐浴液最好不用,如果非要用,应选择中性和弱酸性的,浴后5分钟内及时涂擦润肤霜。特别要强调的是,有些皮肤瘙痒可能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有关,所以应注意排查,确诊后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