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做酵母吹气球实验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微生物能造香水,吃再多的糖也不怕发胖……
5月14日,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举办的2023年公众科学日活动“科普嘉年华”模块上,十几个互动小实验和小游戏得到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一致好评,他们纷纷为这场能通过“听”“看”“闻”“尝”“摸”等多感官互动的科普盛宴点赞。
这场主题为“遇见科学,预见未来——合成生物技术助力碳中和”的公众科学日活动,聚焦“双碳”、科普嘉年华和科学家精神主题宣传三大模块,设置了科普讲座、创意科学实验、科技成果演示讲解、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参观、科普微视频展播等丰富的活动环节,吸引了幼儿园、中小学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到来,在有趣的科学体验中探寻合成生物技术的奥秘。
到底什么是合成生物技术?它为什么会跟“双碳”目标高度关联?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精心组织的主题科普讲座为公众揭晓了答案。
“合成生物技术是一个将工程学原理与方法应用于遗传工程与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领域的交叉技术,其本质是通过设计改造细胞,来生产人类想要的物质。这一生产过程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原材料以生物质为主,具有数量巨大、价格低廉、可实现碳循环等特点,有望在碳中和背景下发展为绿色制造的主流路径之一。”科普讲座上,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玲玲从“二氧化碳之旅”入手,从二氧化碳的来源、对环境的影响及回收处理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合成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原理,并以科学家们用二氧化碳为原料生物合成淀粉、蛋白、氨基酸、医药、化学品等生动案例,揭示了“一切皆可造”的合成生物技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的强大科技支撑。
活动现场的展览及互动环节更是引人入胜。在展厅中央,“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沙盘模型吸引了公众的目光。通过观看沙盘科普演示,与一线科研人员零距离交流沟通,公众进一步了解了相关科学知识以及这一重大原创性科技突破背后的科学故事。
在合成生物样品陈列展台,精美的玫瑰精油、香叶醇等10余个样品供公众试闻,帮助公众通过“闻香”来认识生物合成的“芬芳”;品尝着阿洛酮糖,听着科研人员的生动讲解,公众在回味唇齿间丝丝香甜的同时,也了解了健康糖“甜而不胖”的秘密;用微生物菌液作画,通过观察菌落生长成画的过程来体悟科学之美。
当听到工作人员说能用香蕉、盐、洗洁精、可乐、酒精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就能提取出DNA时,现场的小朋友们发出一片惊讶之声;在长长的画布前,小朋友们变身为“科学小画手”,用画笔共同绘出了“科技助力双碳”主题图画;还有酵母吹气球、面团小能手、探秘微世界、DNA双螺旋折纸……活动现场丰富多样的互动环节给公众带来了有趣的沉浸式体验,让公众在快乐中了解科学知识,感悟科学的神奇。
走进科学基础设施平台,乐高移液工作站模型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在科研人员详细系统地演示讲解下,公众直观感受到了自动化实验室的先进性和便捷性。
作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还通过科学家精神微视频展播、科普讲解、科学家事迹展等方式,带领公众走近优秀科学家,感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在“科学梦想绘”环节,现场的青少年记录下了自己对科学的希冀。“我想当一名科学家”“我以后想当一名技术型军人”“想当教授级高工”……一个个承载着梦想的种子正在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2023年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旨在让公众在丰富的科普体验中探索科学世界、培养科学思维、学习发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学、树立远大理想。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钦宏表示,研究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本届公众科学日,我们充分运用了研究所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意在引导公众体验工业生物技术的科学魅力,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