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科普 > 正文

如何给清凉经济“加热”

发布日期:2023-08-14 14:53 来源:新渝报

“打败我的不是天真,而是天真热!”虽说这是幽默段子,但确实戳中了大家的痛点。
  国内的气温极值正不断刷新,国外同样也不能幸免,高温已成为全球“烤”验。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话来说,“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
  高温之下,大家对“清凉”的需求愈发强烈。无论是购买风扇、空调、冰箱等降温神器,还是游山玩水、漫步森林草原、自驾露营避暑,抑或是进商场、逛夜市、喝冷饮,人们的消费需求高涨,市场活力被激发,清凉经济也成为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啥是清凉经济?
  “清凉经济是源发于气候、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特殊业态,作为消费垂直细分若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支点,如今成为了消费一大热点。”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如是说。
  炎炎夏日,清凉经济究竟有多“热”?不妨从以下几组数据来感受:
  清凉经济成电商平台“爆点”。7月的最新数据显示,淘宝上冰丝口罩搜索同比增长了8700%,暴走凉鞋搜索同比增长了2866%,穿戴空调成交同比增长了1208%,多巴胺度假风连衣裙成交同比增长了6681%,薄款马面裙、半身裙成交更是增长近100倍。
  消暑产品出口订单暴增。有“世界超市”之称的义乌,是观察全球清凉经济火爆程度的重要窗口。据义乌本土电商平台——义乌购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1日—7月12日,冰袖订单量同比上涨了47.8%,交易额上涨61.8%;防晒衣订单量同比上涨122.9%,交易额是去年同期的7倍左右;小风扇订单量同比上涨117.2%,交易额近去年的4倍。
  旅游避暑市场“蛋糕”变大。中国旅游研究院此前发布的《全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指出,中国避暑旅游及相关市场规模已达1.2万亿至1.5万亿元,发展潜力大。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对传统高温城市避暑旅游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传统高温城市的整体出游意愿达到94.6%,受访者中38.4%的居民计划出游2次,35.1%的居民计划出游3次。
  新“夜”态激发城市新活力。重庆启动2023全国暑期消费季暨不夜重庆生活节,200余场夜间特色活动轮番登场;江苏多家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更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陕西多地美食夜市火爆,大家撸串喝酒、谈天说地。夜游、夜娱、夜宵、夜秀、夜购、夜读……丰富多彩的夜间消费业态,点亮了城市夜经济,激发出消费新活力。


  当清凉成为一门经济,逐渐热起来的同时,潜藏的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其中,观念认知、均衡发展、服务质量、产业链条等方面,体现尤为突出。
  对清凉经济的认知不深。一直以来,不少人对清凉经济有一个误解:这是高温季节专属。实际上,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除了夏天高温纳凉之外,秋凉也可以纳入清凉经济。这就要求市场经营主体在产品供给上要打破常规,避免随大流,应当根据气温、季节的变化,转变产品或服务,尽可能延长清凉经济的时间线,甚至可以尝试从夏秋的清凉生意切换到冬春的冰雪生意。
  发展“冷热不均”。在清凉经济风口之下,一些消费场所人气爆棚,一些消费场所却无人问津;同一个地方,有些活动一票难求,有些活动则门可罗雀,发展冷热不均问题颇为明显。其背后,固然有商家对商机把握不准、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但最根本的是,地方政府有没有提前研判并统筹做好相关准备,为拥抱清凉经济“大流量”打好基础。
  服务质量不优。清凉经济很大程度上属于第三产业,归根结底是要在“服务”上下功夫。几乎每一个商家,都会强调“顾客为本、服务为上”的发展理念。但现实中,产品货不对板、市场经营者坐地起价、商家服务态度恶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让本来乘兴而来降温消暑的消费者,败兴而归。
  产业链条不长。从降温电器、防晒商品,到景区游水、旅游研学,再到夜市活动、运动健身……清凉经济具有覆盖面广、涉及主体多、产业链条长等特点。然而,不少商家缺乏战略眼光,在产品供给和服务创新上,跟不上市场步伐,没能让清凉经济“破圈”,导致产业链不够长、附加值较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消费者体验的提升。


  气象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一度效应”,即气温发生1℃变化,商品销量就会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其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廖成林认为,拉长时间线、丰富产品供给、延长产业链是做大清凉经济的关键,也是基础,但是市场千变万化,重中之重是要做到随机应变。
  扭转发展新思路,变“单打干”为“抱团干”。常言道: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在商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单打独斗”往往是难以做大清凉经济的,倘若还勾心斗角、恶性竞争,更是与做大清凉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
  观念一变天地宽。要改变发展思路,变“单打干”为“抱团干”,用抱团的确定性,应对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携起手来合力做大清凉经济市场“蛋糕”。
  瞄准市场新需求,变“卖产品”为“卖情绪”。市场不可避免会更新迭代,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核心不会变。如今,大家对清凉的需求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并呈现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特点。
  商家不应该千篇一律、跟风模仿,更需要从特色、领域、对象入手,跳出传统的卖产品思维,变卖物质层面上的产品为卖精神层面上的“情绪”,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看到”的需要,还要提供更多“感受”的项目,消费者才会愿意为“舒服”“开心”的清凉经济买单。
  丰富消费新场景,变“等客来”为“引客来”。清凉经济具有明显的场景消费特征。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推出更加丰富的体验式、娱乐式、互动式、沉浸式消费场景,提供更加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以及更加高效的消费渠道,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
  处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要摒弃“守株待兔”的经营习惯,学会主动出击,变“等客来”为“引客来”,特别是要懂得通过大IP、大流量等借势营销,制造吸睛亮点,吸引更多消费者慕名而至。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引导博物馆、文化馆、游乐园等延长开放时间”,释放出清晰的信号,利好清凉经济发展。
  清凉经济不只是卖“温度”,更要注重卖“服务”,延长产业链条,创造更多新消费场景。在当前经济复苏的关键阶段,清凉经济不仅要热起来,还要热上加热,使其真正火起来,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给美好生活增添一份凉爽和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