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科普 > 正文

鹦鹉螺 海洋“飞行家”

发布日期:2023-08-04 09:21 来源:中国科普网

两亿年保持不变 身披“铠甲”翩翩飞舞

近日,北京、天津两地海关先后查获由旅客和邮件携带的濒危物种珍珠鹦鹉螺,事件一出,让“海洋中的活化石”鹦鹉螺这一古老物种,再次被拉回到公众的视野里。

作为一种在地球上生活了数亿年的物种,鹦鹉螺到底有哪些特殊之处?为何备受各级保护名录青睐?

严格来说,这两次事件中查获的都是鹦鹉螺的外壳,是它死亡后遗留的外骨骼,由于其具有珍珠似的质地和光泽,观赏价值高,加之数量较为稀有,且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因此经常被拿来出售。

鹦鹉螺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从而导致其种群稳定性较为脆弱,所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易危物种,同时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与其他数千种动物一起作为受管制交易物种,以免影响到它的生存状态。在我国,鹦鹉螺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水生动物,受到严格保护。

提起鹦鹉螺这个物种的“特殊”之处,无外乎人们给它冠以的“活化石”称号。作为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里的成员之一,鹦鹉螺的直系祖先在距今约5亿年的奥陶纪大量爆发时,曾经一度占据了远古海洋顶级捕食者的王位,不过那时,虽然这类生物也大都身披“重铠”内心柔软,但无论从体型还是样貌上来看,都与现代的鹦鹉螺相差较大,难以将两者画上等号。后来,经过数亿年的不断演化,几度沧海桑田之后,在中生代的三叠纪时期,也就是2亿多年前,爬行动物统治陆地,恐龙逐渐崛起时期,鹦鹉螺这一类物种才逐渐进化,并稳定到和现生鹦鹉螺近似,自此开始,它们就在海洋中生活直到今天。

当前,同为头足类的鹦鹉螺近亲们大都进化为乌贼、鱿鱼,以及章鱼的样子,并早已收起盔甲,在海洋里柔软地翩翩起舞。只有寥寥几种鹦鹉螺,仍然披着厚重的外骨骼,摇摇晃晃地挪动着看似笨重的脚步,于水中蹒跚捕食。

当然,看似笨拙的鹦鹉螺能够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在几亿年中大体保持不变,一定有它的特殊之处。

相对于同样靠外壳保护自己的贝类和螺类软体动物来讲,鹦鹉螺算是海洋中的“飞行家”,这是因为海洋中绝大多数带壳的生物都只能在海底爬行,而鹦鹉螺则可以靠自身体内一套精巧的浮力,调节装置离开海底,实现了较为灵活的游动能力。所以,虽然不能像鱼类以及近亲乌贼鱿鱼们一样的灵活游动,但鹦鹉螺这种既有“铠甲护身”,又有游动能力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可谓是鱼和熊掌兼得。

当然,有利也有弊。正是因为鹦鹉螺这种“兼得”的生活方式,让它们受到诸多限制,从而导致其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过于苛刻,使它在辽阔的海洋世界中,仅有寥寥数种同类,这也是鹦鹉螺较为珍稀的原因之一。

另外,鹦鹉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它们在生活史策略的选择上,也和大多数近亲们有所不同,其晚熟、少生、精育、长寿,而鱿鱼、乌贼则快生、速熟、短寿。

现在,鹦鹉螺虽然稀少,但也不至于难得一见,因为鹦鹉螺最为适应的环境还是在近海300米水深以内的区域,在这种海域,还是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此外,很多水族馆里也都有鹦鹉螺,只要想看,总能近距离一睹这种“活化石”的芳容。当然,在菜市场甚至人们的餐桌上,那肯定是不会有鹦鹉螺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