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粤绣:一针一线见匠心

发布日期:2023-08-10 20:31 来源:中国科普网

“铺针毫芒,下笔不忘规矩……”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

相传粤绣始于唐朝。据苏鄂《杜阳杂编》载: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其“工巧无比”,能在长仅1尺的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于毛发,唐顺宗大叹其工。到清代,粤绣被选为贡品。广州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因靠近海边而成对外贸易窗口。粤绣更揉合外来审美,成一时潮流,大量出口,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派专人来广州定制耶稣像和国王像。到近代,粤绣成为国礼馈赠外国元首、政要及知名人士。20世纪前中期是粤绣鼎盛时期,在国际上备受欢迎。


视觉中国供图


粤绣分广绣与潮绣两大流派。广绣以绒、线绣为主,针工细密,色彩艳丽,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潮绣以金、银线垫绣,针法独特,钉金缀银,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粤绣主要有五大特色:一是用线多样;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做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清朝时期的粤绣多为男工,又称花佬,到现代才逐渐改为女工。

粤绣在创作中,善于融入吉祥和美好愿望,集绘画和民间剪纸等艺术之长,使绣品构图饱满,惟妙惟肖。同时,通过变换针法、丝线颜色等带来的光影变化,达到“不见针眼”的立体效果。粤绣以浓郁的岭南民间艺术特色而闻名遐迩,堪称浮雕式的光影艺术品。

粤绣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绣服、鞋帽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制作有设计、上稿、配线、刺绣等基本工序。广绣大多取材于岭南风物和吉祥图案,如孔雀、荔枝、百鸟朝凤等。潮绣则主要围绕宗族祠堂,以钉金绣独树一帜。粤绣主要针法有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变体绣等七大类30种。另有金银线绣针法,如平绣、织锦绣、编绣、凸绣、贴花绣等六类12种。其中一些技法难度大,要求高,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立体针法,被认为是刺绣工艺中难度最高的针法。

“水路”是粤绣独有的技法,既能使前后层次更突出,也能使绣面主体形象更醒目。“水路”即在每个相邻刺绣面积的起针和落针点之间留出约0.5毫米距离,从而在绣面形成空白的线条。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鸟禽的羽毛之间,都留有一条清晰而均齐的“水路”,使形象更加生动醒目。

“垫高绣”则属于粤绣中潮绣派的独门绝活。根据纹样要求,在绣底铺贴一些棉絮,最高可贴一寸多,然后绣上金丝绒线,使绣品如浮雕般鲜明凸出,极具立体感,无论远观还是近赏,都令人拍案叫绝。

精雕细琢令粤绣作品巧妙绝伦,一针一线尽显品质匠心。潮州刺绣艺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绣制的《郭子仪拜寿》《苏武牧羊》等作品,获得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大奖。令人惊讶的是,绣工皆为男性,一时震动全城。著名艺人裴荫、鲁炎1923年在伦敦赛会上现场表演技艺,让粤绣惊艳全球。2006年5月,粤绣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绣艺人以布为纸,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经历数十万次的繁复穿针引线,数年的寂寞埋首,于方寸底布上绣出了一幅幅精妙的作品,更绣出岭南文化的绝世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