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
山气4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6。
注释: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谓虽居于人间而无世俗之交往。结庐:构室,建造房屋。王叔岷《笺证稿》:“《后汉书·周燮传》:‘有先人之草庐,结于冈畔。’张景阳《杂诗》七首之七:‘结宇穷冈曲。’并与此结字同义。”人境:人间。车马喧:指世俗交往。《史记·陈丞相世家》:“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渊明与陈平异趣,虽居人间而与世俗隔绝也。
2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谓己心远离世俗,故若居于偏僻之地也。君:渊明自谓。尔:如此。心远:李善注:“《琴赋》曰:‘体清心远邈难极。’”“心远”与“地偏”对举,结庐之地本不偏,因为己心远离世俗,故地自然偏矣。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曰:“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
3 南山:丁《笺注》:“指庐山而言。”悠然:悠远貌,又闲适貌,所想者远,故得闲适也。此处两义兼而有之。
4 山气:山间之云气。
5 相与还:结伴还山。
6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霈案:上二句,象也,象中存有真意。真意者何?欲说却已忘言。既已得意亦无须言之矣。盖渊明所谓“真意”,乃在一“归”字,飞鸟归还,人亦当知还。返归于自然,方为真正之人生。此二句涉及魏晋玄学言意之辨,乃当时士大夫关注之哲学命题也。
赏析:
“心远地自偏”,颇有理趣。心与地之关系亦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关系,地之喧与偏,取决于心之近与远。隐士高人原不必穴居岩处远离人世,心不滞于名利自可免除尘俗之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瞬间之感应,带来无限愉悦。在偶一举首之间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山交融成为一体。日夕之山气、相与之归鸟,诸般景物仿佛不在外界而在心中,构成一片美妙风景。此乃蕴藏宇宙、人生之真谛,此真谛即还归本原。万物莫不归本,人生亦须归本,归至未经世俗污染之真我也。苏轼《东坡题跋》曰:“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晁补之《鸡肋集》卷三三曰:“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馀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曰:“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又为一篇之髓。”此说不为无见,但“心”在己身之中,“意”在物象之中。心不远则不能得真意,“心远”是根本,“真意”是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