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轮经藏窟之普贤菩萨转轮经藏窟之文殊菩萨转轮经藏窟之日月观音转轮经藏窟之玉印观音转轮经藏窟之数珠手观音转轮经藏窟之释迦牟尼佛转轮经藏窟之如意珠观音转轮经藏窟之金刚力士转轮经藏窟之金刚力士窟高401厘米,宽401厘米,深608厘米。转轮经藏窟是北山石窟中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一窟,建于南宋绍兴十二至十五年(1142-1145年),镌工是“颍川胥安”。至今宛然如新,是中国宋代石窟艺术巅峰之作。窟室中央屹立转轮经藏,乃佛教的一种法器,象征法轮常转。“转轮经藏”是南北朝时齐梁僧人傅翕创造并倡导的。他见老幼妇孺不能读诵经文,便发明制造“转轮藏’,轮中收藏经卷或经名,只要转动其轮就等同诵读经书或念咒。转轮经藏窟座东朝西。窟正中凿一巨大八角中心柱。柱础高大,蟠龙缠绕,柱础上有八角露盘。露盘周边浮雕栏干,栏干上有数十嬉戏儿童,天真顽皮,活泼可爱。柱上部作八面形高厚顶盖,每面以楼阁宝塔为饰。柱中部缕空环列八柱,支撑于露盘之上,顶盖之下,成八柱亭式法轮形制。此转轮中空透光,圆满地解决了支撑和采光的矛盾,真是匠心独具。全窟采用了对称布局,正壁中央刻释迦坐莲台,左刻迦叶和净瓶观音,右刻阿难和大势至。左壁自内而外,为文殊菩萨、玉印观音、宝珠观音。右壁自内而外,为普贤菩萨、日月观音、数珠观音。窟口左右各刻一金刚力士。各组造像既可独立成完,全窟又浑然一体。十余躯造像根据佛门身份,各自性格鲜明,毫不雷同。普贤是愿力第一,象征理德的菩萨。此像以概括东方妇女形象为依据,造型优美,蛋形脸庞丰润清秀,头略前倾,目光向下,视线与观众视线相交汇,抿嘴欲笑,分外亲切,长颈斜肩,身材窈窕,衣冠适体,盘腿坐在象背上,显得庄重文静。有的艺术家认为她集中了东方女性美的特征,可以称为“东方维纳斯”,也可称为东方的美神和爱神。文殊是多才善辩、智慧第一的菩萨,是娑婆世界中最有智慧的菩萨。这里作男性造像,手握经卷,两目平视远方,嘴唇柔薄上翘,表示他博学广闻,多才善辩,给人以精力充沛和自负的神情。他眼睛微闭,敛指胸前,似在沉思之中默默探索宇宙之法。他头戴方形宝冠,身着褒衣博带,胸前璎珞精巧细腻,面貌圆润,鼻梁高挺,双眼细长半垂,手臂手指秀美、灵巧,被艺术家誉为“东方美男子”。普贤、文殊二像位于窟内深处,为避免形体一半受光,一半背光的不良效果,故二像均侧身坐,使形体三分之二受光,三分之一背光,在自然光照射下,黑白比例良好,轮廓清晰,体积感表现充分。说明了古代匠师为雕塑配光的重视和成就。日月观音,亦名为不空绢索观音,“绢索”是古代打猎套野兽的网索,比喻菩萨用绢索为众生消除业障和烦恼不会落空。此像是一头六臂,两手高举托日月,右一手握剑,一手于胸前持柳枝,左一手持斧和绢,一手于腹前托缽。头戴宝冠,棱鼻小口,柳眉凤眼,面颊丰腴,和蔼可亲,母亲般的慈祥,面部肌肉质感非常强,此像体现了女性肌肤富有弹性的特点,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位雍容华贵、安详自在的贵妇人形象。玉印观音,也叫宝印观音,观音三十二像之一,手握玉印而得名。头戴宝冠,其冠玲珑剔透,纹饰丰富,珠串垂吊,精细而不散乱。由凹浮雕刻而成,虽细腻但不琐碎,极为注重雕刻的整体性,冠上细小珠粒历经八百余年未损一粒。其面像于慈悲中流露庄严,显得老成持重。全身衣带重叠转折,层次分明前后有序,但整体感十分良好。数珠观音,观音三十二像之一,手提数珠而得名,身材修长,秀发披肩,面目晶莹,肌肤娇嫩,亭亭玉立,冰肌玉肤,吹弹可破,神情绝尘恬静,有如出水芙蓉。在这里不仅由于雕刻本身的技巧,也由于是面部周围不光滑的表面,以及衣纹起伏转折中的平直线面,把观音的面不肌肤衬托的这样光洁细嫩。宝珠观音,亦名白衣观音,观音三十二像之一。供养此观音能使人“随其所欲,求愿悉得”。观音手捧如意宝珠,珠光环绕,端庄而立,珠串花簇满身,显得高贵圣洁。全窟雕造工艺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刀法准确利落,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观赏者无不叫绝。绕窟细看,有步步移,面面观,色色新之妙。被赞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