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 陈一清
宝顶小佛湾保护工程修复现场(2021 年 12 月 29 日摄) 罗国家摄
◇大足石刻,在文物保护传承上求实效,在利用上求发展
大足石刻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近年来,大足区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把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足石刻作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对标国际一流,全力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地,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活起来兴起来。
拿起“放大镜”,在文物保护研究上求实效
抓好文物保护是前提。大足区先后投入各类资金1.46亿元,实施重大文物保护项目24项。历时8年完成的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保护工程。
一是加强统筹谋划。摸清家底,围绕75处石窟寺及石刻,全面开展大足石刻保护现状专项调查,切实做到档案清、数据明;强化法规引领,积极修订完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明确管理体制、保护范围、利用要求、处罚标准等10方面具体内容;聚焦问题导向,对68处中小石窟启动本体保护、安全防范、环境整治等工作。大足石刻上述保护利用经验做法,作为“重点石窟寺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对石刻病害检测、岩体稳定性评估、保护修复新材料、智能监控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先后建成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中心、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等科技平台,全面提升石窟寺保护能力。其中,利用大足石刻监测预警平台采集数据480万条,及时预警处理造像失稳、渗水、风化等隐患3139个,实现石窟寺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跨越式发展。大足石刻年度监测报告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优秀监测年度报告”。
三是共谋示范保护。将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小佛湾修缮工程等纳入川渝石窟保护示范项目启动实施;联合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共同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与敦煌、云冈、龙门签订四大石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战略发展联盟;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合作开展“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保护”等项目,不断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跨越发展。
高举“扩音器”,在文物传承上掘精髓
抓好文物传承是根本。大足区深入挖掘阐发大足石刻中蕴含的“慈、善、孝、义、廉”等文化元素,提高文化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用文化对话世界。
首先,以学术研究为中心,确保“心中有数”。大力推动以大足石刻为中心,涵盖巴蜀石窟研究的“大足学”学科建设,与四川美术学院合作成立大足学研究院,与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大足学研究中心,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先后出版《大足石刻全集》《大足石刻编年史》等专著、图录50余部(本),发表论文1000余篇。搭建大足石刻学术交流平台,举办“中国石质文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各类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20余次。
其次,以政德教育为重点,突出“关键少数”。结合大足石刻中蕴含的志道忠诚、崇俭尚廉、警示惩戒等内容,编制干部廉政教育教材,向党员干部发放2万余册,开设“大足石刻廉洁文化与干部作风建设”等特色党课,教育引导干部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将大足石刻廉政教育基地创建为重庆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累计为240余个班次、1万余名干部开展现场教学。
第三,以家风家教为基础,引领“绝大多数”。成功将大足石刻内容编入国家统编中学《中国历史》教材,教育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结合全国婚俗改革试点,挖掘大足石刻中的孝亲敬老、勤俭持家、与人为善等文化内涵,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居民公约》,推动公序良俗进入千家万户。
装上“加速器”,在文物利用上促发展
抓好文物利用是关键。大足区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找准文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科学定位,统筹协调推进文物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以文艺创作实现文物新表达。推动石刻文化与文艺作品深度融合,打造“天下大足·飞跃梦想”“天下大足·千年回眸”等演艺项目,拍摄《大足石刻》纪录片、数字4K影片《天下大足》和8K球幕影片《大足石刻》,创作《遇见大足》《赵智凤传》《韦君靖》《宝顶之巅》等小说、歌曲作品60余部(首)。
二是以文创产品创造文物新价值。建设大足石刻文创园,引进雕塑、文创等企业143家;围绕“佛足”“六道轮回”“牧牛图”等大足石刻经典造像开发文创产品400余种,均深受市场欢迎。大足石雕列入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足石刻先后入选“重庆十大文化符号”“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三是以产业融合引领新动力。坚持“文旅+”,以全域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为抓手,充分利用AR/VR、全息投影、5G等声光电新技术,创新设计夜间经济新场景,着力推动大足石刻文化元素走下崖壁,融入城市,真正实现“精美的石刻会说话”。以乡村振兴为支撑,重点抓好十里荷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和隆平五彩田园等5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提档升级;切实推进大旅游环线建设,加快提升“城景通、镇景通、景景通”。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积极引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倡导发起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遗产发展联盟,联动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等建立区域文化旅游推广联盟,扎实推进游客互认、门票互惠、宣传互动、线路互通,联合推出研学、康养、赛事等主题精品旅游线路6条,不断扩大“朋友圈”、深化“合作圈”、升级“生活圈”。2021年,大足区接待游客29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4亿元,较2020年上升16.75%和25.67%。
下一步,大足区将围绕“文物保护的样板、传承利用的示范、文旅融合的标杆”目标,持续提升大足石刻保护研究利用水平,真正让大足石刻活起来兴起来,让四海宾客涌进来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