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工程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专题讲座,大足区文旅委非遗中心副主任陈学文受邀担任主讲人,通过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为200余名师生系统解读非遗保护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
讲座中,陈学文围绕四大核心板块展开详细讲解,在定义阐释环节,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框架,结合剪纸、川剧变脸等非遗案例,解析了非遗的活态性和流变性特征及其民间性、地域性分类标准。针对大足区非遗现状,他透露目前大足区共有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4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结合创建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教育基地,初步形成“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传播”双轮驱动的格局。
在方法论层面,陈学文提出“三个结合”策略:传统师徒传承与高校学科教育结合、文旅融合与创意产业结合、社区活化与新媒体传播结合。他特别强调大学生可通过田野调查、文创设计、短视频创作等方式参与非遗实践,并以大足石雕传承人开设高校工作坊等成功案例,说明青年群体在非遗创新中的独特优势。讲座结束后,陈学文与现场同学热情交流,并细致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非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希望非遗传承在青春校园中焕发新的生机,让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