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节气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而言,二十四节气是一门民俗文化必修课,它总是在不经意间与你相遇。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指导着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智慧,滋养着形态多样、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重庆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联合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推出《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报道,展现中国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劳动之美、时代之美。
惊蛰:一切蛰伏的美好都在醒来
紧随雨水节气而来的惊蛰,原来叫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惊蛰。是一个充满动感,富有革命意义的节气。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惊蛰的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在天边响起,春暖唤醒万物,春的气息使一切蛰伏,都从冬眠中渐渐醒来——
惊蛰一候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绽放枝头,如锦似霞。
惊蛰二候仓庚鸣。春天走向深处,黄鹂鸟要展喉歌唱了。
惊蛰三候鹰化为鸠。候鸟迁徙,鹰互化成了婉转鸣叫的布谷鸟。
在大自然又一个携雷带响新生节气的轰隆声中,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的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应时应景,既兴奋又叹息着出手了一首《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韦诗至处,一如他一贯的诗风话风,古澹精致,绝少雕饰;语言平实,气韵悠长。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尤末句往往语含讽讥,结束入神,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无力的叹息、无奈的自嘲和无畏的呼喊。
轰隆一声,春雷响了。这惊蛰的第一声春雷,撕破大地的沉默,冲决束缚它的罗网,彻底驱走冬天,打开春天的大门,让回暖成为主流。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一场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响起,冬眠蛰伏的动物都被惊醒了。惊蛰闻雷米似泥。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预示一年风调雨顺,碗里的粥也就会浓稠如泥了。开篇第一句写出为惊蛰如期而至的欣喜。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还没过几天猫冬的清闲日子,春雷便敲响了催耕的战鼓,庄稼人起早摸黑犁田种地的农忙就要从此开始了。接下来的第二句表达了对农民劳作艰辛的感怀。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青壮年都到田地干活去了,妇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打理,要松土种菜了。从第三句开始,描写农人全家老少随着惊蛰隆隆的春雷,开始忙碌忙活在田地菜园。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天擦黑了,又牵着牛到村西头溪沟里饮水。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第四句继续描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家,从早到晚勤奋劳动,辛苦奔波。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饥饿劳累,这是早已习惯了的生活,也不觉得有什么苦;看到雨水滋润的禾苗,心里便觉得欢喜,这才是最开心的事情。第五句着笔农人简朴的心境愿景,却让人苦涩心酸。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即便这样,家里还是没有隔夜余粮,名目繁多的劳役却没完没了。到第六句突然笔锋一转,提及农夫的无粮之炊和无偿的力役、军役、杂役之苦。十字字字辛酸,满是幽愤同情。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于是想到自己从来没有下地劳作,奉禄却来自乡间,对采桑养蚕织布、种田栽树收粮的衣食父母,深感自责不安。最后一句道出吃皇粮食禄,不事农桑的愧疚。
《观田家》不仅仅是一首出色的田园诗,它本身就是一声惊雷,一场微雨。这就很难得,特别是对于年轻和年老判若两人的韦公来说,更如跫响空谷,百不获一。殊不知,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纨绔子弟韦少爷,曾经鲜衣怒马,豪纵不羁。其荒唐种种,令乡人苦其久矣。
开挂的少年时代落幕,公子韦终于踏踏实实,上了正道。虽说此后如钟摆入仕、归隐,又入仕、又归隐,如此蹉跎三十年,但终究懂事了,焚香扫地而坐,把笔转而题诗,对国家、民生也有了更深刻的感触。于是乎,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以最明白的语言,写下了他心中的山水。
诗人之作,本诸于心。心有所感,而形于言。素有五言长城之称的晚年韦应物寄情山水,留下了很多经典名句,譬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就被人千百次诵读模仿;而“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句,竟变身网络用语,几乎天天填塞街陌,有人观视及摹写。
惊蛰时节正好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阳气上升,气温回暖;雨水增多,韶光弥漫;春耕正忙,农家无闲。呈现的是“一雷惊蛰始”的春光春色,传递的是“耕种从此起”的农事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