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宏(右)
胡中富(左)
黄仁富(左)
罗应联(右)
近日,“新乡贤”一词在大足区龙水镇成为流行语。通过“我们的乡贤我们评、评出的乡贤我们学”活动,该镇营造出“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
近年来,龙水镇积极探索“新乡贤+志愿服务”“新乡贤+致富带头”“新乡贤+人民调解”等模式,进一步激发了“新乡贤”活力,引导乡贤发挥组织参谋、沟通协调、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
陈明宏:乡村振兴“新农人”
择业是每个青年人的人生大事。2018年,刚从部队退伍,龙水镇大围村不满20岁的陈明宏与所有青年人一样,面临着择业难题。此时,摆在他面前的选项不少,有亲戚劝他去当协警,也有朋友建议他到主城当白领。最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选择回家乡大围村,从零开始学习当一名果农。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那他所做的选择必定是利己利人的。”陈明宏告诉记者,当兵时,班长的这句话给了他很大启发。“退伍后村支书找到我劝我回乡创业,我心想回来不仅可以照顾父母,还能改善家乡的环境,帮助乡亲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就决定回来了。”
说干就干,陈明宏一回乡,就到周边区县考察了多个乡村振兴青年创业项目,最后他决定建一个生态果园,主要种植柑橘。“当时资金、劳动力都不够,就想着和大伙一起干。”2018年,他发动村民共同成立了四方缘生态观光农业股份合作社,大家有钱出钱,没闲钱的也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加入合作社。“待果园开始盈利后,合作社将拿出10%的盈利额分红。”
创建柑橘果园,首先要考虑的便是柑橘的品种。“普通柑橘价格太低,如果不引进新特优品种,就没有出路可言。”陈明宏告诉记者,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者一定是认可有品质的产品。于是,在大足区农业农村委有关专家推荐品种后,他又进行市场调研,最终确定以口感细腻无渣、爆汁清甜的爱媛果冻橙,以及含有丰富营养价值和水分的沃柑作为果园的主打产品。
2021年,陈明宏的果园迎来第一次“丰收”,由于缺乏经验,果园的销售渠道未提前铺开。“当时入股的村民有事没事就围着园子看,担心柑子卖不出去烂在地里。”陈明宏说。但作为“新农人”,他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销路的法子。
“线下走不通,我们就走线上嘛。”陈明宏找到隔壁八柱村同样回乡创业的抖音达人“巧哥”,表明合作意向后,“巧哥”开始在果园里做直播带货。两天时间下来,不仅卖出了2000多斤柑橘,四方缘果园的名气也打出去了,城里的客户专门开着车过来采摘新鲜果子,就这样村民们的信心又回来了。
如今,陈明宏的果园面积已从原来的100亩扩建到300亩,盛产期可产出20万斤优质柑橘,收益可观。为帮助村里上了年纪不方便外出打工的村民就业,他吸纳了40名村民到果园务工,每月按工作天数给他们发工资。“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领工资,既能补贴家用又能带孙辈,很有赚头!”在果园务工的村民说。
“下一步,我想放大果园生态观光的效能,通过修建露台、凉亭等休闲设施,把果园打造成露营、采摘、户外烧烤的好去处,让更多城市人感受我们大围村安逸的田园生活。”陈明宏说。
胡中富:调解纠纷“和事佬”
“胡书记,好几天没看到你了,最近身体好些没?”“胡书记,多亏你上次的调解,我兄弟当天就拿到了医疗赔款。”……在龙水镇高坡村村口,村民们和胡中富拉起了家常。在村民眼中,胡中富是“信得过”的人,家家户户遇事都来找“胡书记”。
自2003年任村党委书记后,胡中富便一直致力于高坡村的乡村治理。2013年9月,为进一步化解村里内部矛盾,他牵头成立了“胡中富人民调解室”,也是大足区首个以人名命名的人民调解室,专门负责调解村里婚姻家庭、邻里、征地拆迁等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调解员便是胡中富。在他的带领下,高坡村精神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该村于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2020年通过全国文明村复查。
今年65岁的胡中富,虽退休在家但也没闲着,作为“新乡贤”,他利用自己人熟、地熟的优势,继续帮助村民调节难以协调的矛盾纠纷, 进一步保障高坡村“小事不出家、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今年1月,有村民在龙水镇一家五金厂务工,工作时因操作不当,两根手指被机器夹断,村民家人找到五金厂索赔,五金厂却以村民自己操作不当为由拒绝赔偿,僵持之下,找到高坡村“两委”进行调解,但未能调解成功,双方矛盾激化,都声称要将对方告上法庭。此时,村里请胡中富来为双方做二次调解。胡中富采用背对背调解的方式,从早上8点调解到中午12点,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的协商意见,五金厂老板当天就把医疗费打到村民账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小到家庭矛盾,大到医疗纠纷,如今,大家遇到协调不下来的事情都愿意找胡中富。据悉,他参与调处的各类民事纠纷事件1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为乡村和谐作出了诸多贡献。
“退休后,我的身份从一名村干部变成了志愿者,工作内容也从处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变成了为公益事业作贡献,但退休不退志,我将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以昂扬的姿态,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出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做好基层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走得更实、更细。”胡中富说。
黄仁富:乐于助人“热心肠”
帮助低保户筹资金解决住房问题、鼓励流浪汉重新振作并找到工作、定期看望孤身老兵为他带来党的温暖……在龙水镇黄龙村,只要提起黄仁富,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今年72岁的黄仁富,是黄龙村的老支书。这些年,他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心,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助力黄龙村的乡村振兴建设。
今年46岁的罗某,原先是黄龙村出了名的流浪汉,因为从小丧父,母亲改嫁,十多岁就在外四处流浪,后来因为犯错入狱。2019年,罗某出狱后,由于有前科,大家都有些顾忌,他找工作也就更难了。
黄仁富了解情况后,担心罗某又回到老样子,就主动帮他联系村两委解决住房问题,现在罗某成了黄仁富的邻居。黄仁富有事没事就去找他谈心,鼓励他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2021年,黄仁富帮罗某联系到一家企业,起初企业老板不愿意接收他,但在黄仁富极力推荐保证下,罗某顺利入职,现在他每月工资3000元,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他骨子里是个很勤快的人,现在除了上班他还另外养了七头生猪。”黄仁富说。
除了热心帮助陷入歧途的困难群众,黄仁富退休后还依然保持着之前的工作状态:经常到村民家里了解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并把村民提出的建议记录下来,及时向上级反馈,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沟通桥梁。
去年,为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黄龙村实施“小田变大田”改革。部分村民因为思想观念守旧,对政策理解不够,认为破坏了土地的界限,便阻碍挖掘机进场,干群关系一度紧张。黄仁富见此,逐一到村民家中讲解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政策。“把政策带来的好处都一一举例给他们说清楚,他们也就理解了,化解了之前的矛盾,大家都表示支持乡村振兴建设。”他说。
罗应联:勤劳致富“带头人”
“炉火熊熊叮当响,家家户户打铁忙。”这是改革开放后龙水小五金作坊生产的火热场景。
时代变迁,产业迭代。曾经的家庭作坊升级为小微企业,五金产业仍然是龙水镇的主导产业,对带动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八柱村村民罗应联创办的大足联铭冲压厂就是一个典型。
2001年,1台冲压机,2名工人,罗应联创办了自己的五金企业,主要生产摩托车、农机具的五金配件。
“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要想发展,拉订单、忙生产、跑市场都要全靠自己肯干。”罗应联回忆说,就是靠着这股踏实的干劲,他的企业规模由1台冲压机发展到了7台半自动冲压机,工人由2人增加到了15人。
“以前干农活,一年忙到头也存不起钱,在厂里上班后每个月工资就是几千元。”同村的蒋昌德曾是一名贫困户,自从2005年到联铭冲压厂上班后,他的工资逐年上涨,现在每月可以拿到5500元。后来妻子也一同到厂里来上班了,夫妻俩月收入达到1万余元,不仅脱了贫,也奔上了小康。
和蒋昌德一样,罗应联厂里的工人大都是村里的脱贫户,每个月的工资都在5000元左右。一年下来,罗应联发出去的工资大概有50万元,这些都实实在在进入到乡亲们的腰包。
不仅帮助村里解决了就业问题,罗应联还总是为乡亲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八柱村距离龙水镇七八公里,通往镇上的公路曾是一条泥结石路,随着村里的小微企业逐渐发展起来,运输的工程车辆也多了,过不了多久村道就被压得坑坑洼洼。每一年,罗应联都会自掏腰包拉来两大车碎石铺路,路修好了不仅方便村民出行,生产生活材料也能运到家门口。
近年来,龙水镇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罗应联积极配合,按照规定对冲压厂进行了噪音治理,并对冲压机进行了自动化升级。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义务。”罗应联说,随着大足五金产业的提档升级,村里的小微企业也在进行技术设备升级,同时,大家也在积极寻找“抱团”发展的新路子。
新渝报记者刘星余佳文/图(原文摘自新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