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农民工市场中,有这样一个超11万人的群体,他们生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北山下的村庄,一生以雕刻石头谋生,全国87.3%的石雕工程皆有他们的身影。锐意创新的精神、精湛的技艺使他们被业界称为“大足雕客”,2022年“大足雕客”入选全国知名劳务品牌矩阵。
“如果非要总结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抓住机会就学和走出去看。”今年28岁的杨家胜,是“大足雕客”的一名青年雕匠代表,也是新时代青年农民工的一个缩影。
杨家胜从小就爱看父亲做石雕,初中毕业后,便继承父业开始打石狮子。2015年7月,一次偶然机会,21岁的他代表大足石雕参加全国石刻石雕行业年会,并参观了河北曲阳数控雕刻工厂。
一进曲阳雕刻车间,杨家胜看呆住了:一排排机械设备正在“雕刻”石头,一上午就完成了40厘米高的粗雕。“这能节约好几倍的时间啊!要知道纯手工完成这样一件作品至少需要七天。”杨家胜说。曲阳的数控雕刻,让他开了眼界,但当时他只想做好传统手工技艺。“那时还是认为只有一刀刀亲手雕琢的作品才有意思。”他说。
行业年会后,杨家胜更是想提升自己的雕刻技法。在雕刻工序上,野生工匠与科班工匠不同,受过正统石雕培训的工匠会从画素描、做泥稿开始制作一件作品,而大部分农民工雕匠则是直接拿着錾子就开始打。父亲杨国伟就建议他,倒起学,从学素描开始精进。
此后,杨家胜一直暗暗寻找能教他素描的人。直到2016年在眉山做工时,他遇见了业内小有名气的泥稿师傅向老。“向老每晚都画素描到很晚,我就请他教我,他当时不说话,没搭理我。”第二天,杨家胜趁着下雨天工地没开工,跑了10公里到城里买了铅笔和素描纸,夜里溜到向老屋里学着他的样子画。连着几天后,向老开始教他。眉山项目结束后,杨家胜已经养成一有时间就画素描的习惯。“现在才知道那次拜师学画有好重要,为我要干的事业打下了基础。”他说。
就在那时,石雕行业正在发生巨变——传统石雕市场开始萎缩,工程类石雕项目增多。这对于长期以精品手工技法为特色,缺少机械化生产的大足雕刻产业是一次重击。“大浪淘沙下,我身边不少同行退出了雕刻行业,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这让我既痛心又无奈。”杨家胜说。
2018年,杨家胜的父亲杨国伟急匆匆地给儿子打来电话,说他现在正在成都帮做石栏杆,看到成都的雕刻厂已经开始使用数控雕刻,机器做,人工修,能节约很多时间,让杨家胜赶紧来学。杨家胜以“手里活多”为由回绝了,真实的原因却是他心里发虚。“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连电脑打字都很慢,怎么能学会电脑编程‘雕石头’嘛!”杨家胜说。
“‘数控雕刻’就像在2015年就种下的一粒种子,一直在我心底生根发芽。”杨家胜说,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就会关注到“数控雕刻”,有段时间满脑子都是它。2019年,他在快手APP上刷到一本数控雕刻教材,价格是298元,他担心是网络诈骗,犹豫了一周,但还是下单了。白天做工,晚上看书自学,后面觉得学不透,他又花费一千元报了直播课。“心里一直担心花了钱学不会,但还好,课上完后编程也就学会了。”杨家胜说。
有了素描、造型功底就可以作图了,学会路径编程能把图稿转化为机械口令,但要把数控雕刻落地,就还差雕刻机操作这一项技能。几番思想斗争后,杨家胜下定决心:把数控设备买回来,摸索着干。很快,他就去山东泰安参加线下专修学习班,学习软件运用和雕刻机实操。这次学习,彻底改变了杨家胜的“老观念”。“无论是手工还是数控,泥塑做稿还是数字建模,都只是换一种介质来表达你的创作想法。”他说。
从2020年到2022年,已经有十多位工友返乡加入到杨家胜的数控雕刻团队中。“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数控雕刻产业链,也算是填补了大足雕刻一直以来在数控领域的空白。”杨家胜说。
2022年大足石刻文创园打造“大足雕客”创业孵化园,在园区内搭建“共享工厂”,将杨家胜团队作为技术人才引进,打造川渝两地雕刻企业共享数控雕刻生产线,让传统手工雕刻与现代化数控技术碰撞出更多绚丽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