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足新闻 > 正文

央视《石窟中国》导演秦川:大足石刻浓得化不开的人间气息给我强烈震撼 ——新渝报记者对话《石窟中国》导演秦川

发布日期:2023-01-11 09:23

12月21日至23日,由秦川、安秋、奇博文三人担任执行导演摄制的3集纪录片《石窟中国》,在央视9台纪录频道播出。《石窟中国》以石窟艺术中国化为主线,全面展示了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其中于第三集后半段对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做了精彩讲述。

《石窟中国》是秦川导演团队在央视播出的第16部纪录片,不过,秦川直言,他从来没碰到比这个片子更大的题材,这次要重新演绎中国石窟的前世今生,对于他和团队来说,还是感到压力山大。尽管秦川导演团队深耕敦煌学、石窟文物主题纪录片拍摄领域已达18年之久。

父母恩重经变相、养鸡女、牧牛图······拍摄前实地考察时,大足石刻世俗化的内容表现让秦川感到格外亲切,也给了他很多灵感。走出大足宝顶山石刻景区之时,秦川已经决定把第三集的片名定为《人间》。

在《人间》这一集,秦川用7分多钟的时长,向观众讲述大足宝顶山石刻和北山石刻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观音造像以及石雕大师刘能风学艺的故事,诠释了大足石刻“三教合一”的艺术特点。

12月25日,新渝报记者对秦川导演进行专访,听他讲述《石窟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故事和他眼中的大足石刻之魅。

“从来没有碰到比这个片子更大的题材。”

新渝报:《石窟中国》这部纪录片制作周期多长,项目难点是什么?

秦川:《石窟中国》是一部反映全国石窟艺术发展历程的纪录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全额投资,央视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摄制。2021年3月启动拍摄。鉴于我和我的团队20多年来一直拍摄敦煌石窟文化题材,这个项目就交给我们来执行了。

本片总导演王新建曾执导过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他明确了本片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要避免过多的纯学术解读,多用有故事、有现场、有情节、有细节、有温度的人物串接历史叙述,换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对中国石窟文化进行全新的展示和解读。主题挖掘上,要从石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石窟艺术中国化这个主脉,体现中国人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强大自信,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这个主题显然与我们之前的石窟纪录片都不一样,更能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

然而,要突破我们20年来形成的固有的纪录模式,同时要面对除敦煌石窟之外的众多陌生石窟,重新演绎中国石窟的前世今生,又谈何容易!

从来没有碰到比这个片子更大的题材。首先中国是世界第一石窟大国。截至2021年的最新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再次是国土面积大,96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石窟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犹如撒在辽阔中华大地上的一粒粒珍珠,而我们的任务是捡拾沿路散落的珍珠,再把它们串联成一条美丽的项链。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中国石窟考古学泰斗、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按照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线路,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将全中国的石窟群划分为四大区域,即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藏地区。2021年4月,我们就拿着宿白先生的这张“联络图”,开始了中国石窟寻访的万里征途。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到吐鲁番、库车、敦煌、瓜州、武威、临夏、天水、庆阳、平凉,固原、延安、西安、大同、太原,洛阳、郑州,邯郸、锦州、杭州、绍兴,南京,大足、广元、安岳等地展开搜寻。按照四大区域石窟群的造像特点、艺术风格、历史文化价值,最终选择了新疆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南京栖霞寺石窟、西湖飞来峰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安岳石窟、重庆大足石刻作为重点解读石窟。

每一个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导演都游走在学术和艺术、学者和观众之间,并试图在中间搭一个桥。我们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搞纯粹的故事化,大讲特讲国王征战的故事,还有帝国的覆灭、盗宝什么的,但是这种故事看完之后,我们得到的只是娱乐。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我们绝对不能以娱乐片的态度去对待它,特别是不能完全娱乐化。但完全变成现实人物的纯纪实故事似乎也不行,这样很难承载一段历史,很难承载厚重的文化。显示记录可以拍到感动人的故事,但是承载不了一定的学术性和文化含量。

人文纪录片的学术思想就像建房子的大梁和钢筋,是作为支柱存在的。但它的讲述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表现现实人物的故事。《石窟中国》就是加入了很多人物活动的现场记录,在讲述故事的同时穿插石窟的历史文化内容,但是这有个度的把握,学术占了主体就很沉闷;人物活动占了主体就稀释了学术含量,关键是这个比例的拿捏。

“石窟文化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规模走向世界的一次文化拿来和输出。”

新渝报:拍摄这个纪录片对您自己来说,有哪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对于普通观众,你希望他们通过本片能有哪个方面的收获?

秦川:我们经常讲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但很多人并没有多少切身的感受。通过拍摄这部纪录片,我们深切体会到,石窟文化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2000多年前,佛教石窟艺术从印度向世界传播,却在中国留下最多的石窟和最美的造像。就在我们拍摄结束的2021年12月底,当时正好就在大足拍摄期间,就得到了全国石窟普查的最新数据: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中国绝对是世界第一石窟大国。

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石窟,犹如撒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串串珍珠,见证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全过程。

我们发现,石窟文化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规模走向世界的一次文化拿来和输出。既把古印度的石窟艺术拿来,同时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进去。彰显着中国人改造外来艺术的强大文化自信。

中国工匠、画师在拥抱西来艺术的同时,也对其加以“本土改造”。经过古人的本土化改造与多元素吸引融合,中国石窟的思想艺术已远超它的原始形态,体现了民族融合性、创造力,彰显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标识。经过中国消化的石窟文化,对中国后世和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陀一路东行,一路换装易容,一路调整表情,最终与五千年中华文明融为一体。这是因为佛教的慈悲为怀与中国文化信守的仁爱和平情投意合。

我认为,以石窟造像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一直埋在流沙里,藏在山野间,而应该被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解、热爱。我们的纪录片就是要通过镜头让广大观众看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怎样高贵优雅的人文情怀、怎样惊世骇俗的艺术创造,从而唤醒民族文化记忆,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从宝顶山下来,我就把第三集的分集名定为《人间》”

新渝报:拍摄本片以前,您过去实地参观过大足石刻吗?通过本次拍摄,如果和其他四大石窟相比较的话,您对大足石刻有哪些看法?

秦川:重庆大足石刻声名显赫,我也仰慕已久。但老实说,直到去年5月《石窟中国》前期调研才第一次去大足。当我们跟着佛陀东行的脚步跨越千山万水,登上大足宝顶山时,中国石窟艺术的千年交响进入了最后的华彩乐章。

走进云雾缭绕的大佛湾,如腾云驾雾进了兜率天宫。层层叠叠的雕塑、震撼人心的卧佛,连同仙境一般的山河景色,把我看得目瞪口呆。你要知道,我是在敦煌出生的,我那个被沙漠包围的家乡,山头上一棵草都不长啊!

大足石刻对我的强烈震撼就是浓得化不开的人间气息,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相比,大足石刻最大的不同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就是完全褪去了印度、西域造像的痕迹,彻彻底底的中国化、世俗化了!所有佛菩萨都是纯正的中国面孔,所有的说法场景、修行场景都是川渝地区市井生活百态的真实再现。艺术造型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非常民俗化、社会化、民间化,因而非常亲切感人。

这正是晚唐、两宋时期佛教中国化的最大特征——世俗化。与中原石窟的皇家背景不同,川渝石窟主要由民间力量开凿。工匠的创作空间更加自由,他们用这些中国人面孔的神佛菩萨形象,将诸神从佛坛请回了人间,也让大足成为中国石窟史上最后的丰碑。

从宝顶山下来,我就把第三集的分集名定为《人间》。

新渝报:大足石刻造像众多、博大精深,如何最终敲定拍摄主题和内容?

秦川: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重庆大足石刻,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窟群。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全部展示“五山”的面貌,最后精选出宝顶山和北山两处石刻造像,来体现南宋石窟艺术的精华。

首先出场的当然是宝顶山大佛湾的视觉中心,31米的巨型涅槃佛及佛首前弟子的俗世人物形象。

涅槃佛首不远处即是“释迦降生”九个龙头洗浴刚刚出生的释迦牟尼。

生死之间,一步之遥。

接着是充满田野气息的“牧牛图”,表达禅宗平民化的修行思想。

宣扬轮回、善爱、行孝等教义的世俗生活百态,是大佛湾的看点。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为我们现场讲读了父母恩重经变相,解释了儒家行善、行孝思想如何融入佛教教义中。

大足北山80%都是观音造像,被誉为中国观音陈列馆。我们把镜头对准了一尊不足1米的数珠观音,也叫“媚态观音”。

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拍摄杀猪匠出身的大足石雕非遗传承人刘能风雕刻“媚态观音”的过程,拍摄中与从黑龙江来的九零后插图师小麦不期而遇,她与刘能风的互动让这个段落楚楚动人。

在国宝窟转轮经藏窟,米德昉博士为我们现场讲解不同形态的菩萨雕刻,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宋代石刻典雅圣洁的温和之美。

新渝报:由于篇幅有限,成片中删掉了一些拍摄好的大足石刻的内容,主要是哪些造像内容?

秦川:因为本片只有三集共150分钟,要从全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近6000座窟龛的佛教造像中精选,难免挂一漏万。尤其是大足石刻作为本片收尾阶段的高潮部分,很多内容就不能展开细读。我们不得忍痛割爱,删去了很大篇幅。包括宝顶山华严三圣、千手观音、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北山石刻水月观音、孔雀明王窟、十三观音变相窟等,还有黎方银院长解读华严三圣大像构造之谜、小佛湾石刻造像等内容,还删掉了北京工业大学师生在大足的现场教学互动环节。

新渝报:今后如果继续拍摄石窟主题纪录片,还想拍摄何种主题、何种视角的大足石刻?

秦川:真希望有《石窟中国》第二季、第三季,把我们这次的遗憾都弥补了。尤其是大足石刻所代表的世俗化佛教,如何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当中?石窟艺术与川渝地区百姓生活有什么关系?大足地区为什么会出现“村村有大佛,户户阿弥陀”的独特景观?等等。我们期待着第二次、第三次大足之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