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的大足,气温陡降,冒着凛冽的寒风,记者探访大足区中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这个被称为“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一份份核酸检测结果从这里出来。这里有19名抗疫幕后“无名英雄”,核酸检测实验室是他们的战场,他们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于海江是这群“幕后无名英雄”中的一员。今年33岁的于海江,是大足区中医院检验科的一名主管检验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每天坚守在实验室,同病毒短兵相接,与时间赛跑,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准确检测样本结果,在幕后守护平安。
12月1日凌晨0:53分,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于海江突然发现检测样本中出现5份疑似阳性标本,他立即将这一消息上报给区防疫小组。等到于海江将手头的工作忙完,已经是凌晨两点过,拖着疲劳的身体回家休息几小时后,当天早上八点,他的身影又准时出现在实验室。
这只是于海江工作的一个缩影,“最忙的一次是从下午两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七点,站着浑身都痛,眼睛都干涩了,实在困得不行就吹吹冷风,清醒了就继续工作。”接近17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尽管身体疲惫不堪,于海江还是坚持下来了。
大足区中医院检验科每天需要检测7000多管样本,遇到全民核酸检测,样本更是高达9000余管,11万多人次。 “核酸检测的步骤不少,每一步都需要人工操作。从开箱采样拿出采样管,到核酸提取、体系配置、扩增检测、结果分析等,每个看起来有条不紊的操作程序背后,都充满了高度风险。”于海江表示。
“最难的是试剂加样,每次都需要手工对90多管标本,逐一加入试剂,这个过程必须保持高度集中,一点也马虎不得。一天的工作下来,往往是眼睛都看花了,浑身酸痛。”于海江感叹道。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导致33岁的于海江颈椎、腰椎时常疼痛,手腕也经常酸软。但对于身体上的疼痛,于海江并没有丝毫怨言。“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哪怕再辛苦,也一定要坚持下去!”
2022年8月,于海江主动报名参加支援西藏拉萨疫情防控任务。在西藏拉萨参与检验检疫支援的77天日子里,他克服了高原反应、气候不适应等困难,和队员们一道忘我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全队每天核酸检测量最高达十万余管。医务人员甘于这份默默的坚守,却难于言说对家人的亏欠。一天,于海江的孩子给他打来电话,孩子稚嫩的声音问道:“爸爸,您什么时候回来呀?妈妈也好几天没回家了……”于海江只好安慰说,“爸爸和妈妈在外面‘打怪兽’,你在家要听奶奶的话……”于海江的妻子曹芯梅,也是大足区中医院的一名护理骨干,她也义无反顾长期奔忙在防疫一线。他们只好将尚小的儿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两人在同一个单位,每天就是打个电话互相问候,夫妻之间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有的只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默契。他们在同一战场各自坚守、齐心抗疫,书写着并肩战斗的浪漫。
提起于海江,领导和同事都对他赞不绝口,“于海江也是个工作狂,从援藏归来第二天就回到实验室工作了。他这个人对待工作非常较真,一点工作上的瑕疵也不允许,每一个检验环节,每一份数据,他都是反复检查,反复核对,尽量避免出现错误。”检验科主任黎高明这样评价于海江。正是他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了检验结果准确无误的同时,保证了检测过程有速度、有质量,以精准的检测数据,捍卫了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我是一名党员,遇到困难,党员就应该冲在最前面,冲在第一线。”于海江说,自己还想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也对打赢这场疫情充满信心,“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我相信寒冬过后,春天总会到来,静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