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大批选调生来到基层,这很令人欣慰。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选调生在最初的热情退怯后,面对繁杂细致的基层事务,意识上开始“麻木”,工作上开始“躺平”,彷佛“丢了心”“失了魂”,迎来“七月之痒”。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到永葆创业激情的“精神源泉”和坚守初心使命的“力量根本”。选调生想有所作为,就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拓宽实践之“源”,夯实理论之“本”。理论和实践不可分割,选调生理论基础扎实,再结合具体实践,可以迅速成长,所以基层本是选调生发展的广阔天地。但部分选调生只看到村干部酒桌上的“豪情万丈”,没看到其心中对村民的“知根知底”和工作上的“对症下药”;只看到具体手段,看不到背后原理,疏于归纳总结,“重点失焦”,难以形成方法论。还有部分选调生走不出“精神象牙塔”,或不敢实践,或不愿实践,没有“真真正正为老百姓做事”的意识。选调生要“正本清源”:多方面接触基层事务,拓宽实践“源泉”,以实践之“活水”浇注理论之“沃土”;同时要注意深化理论学习,结合实践,“翻土除虫”,对基层工作方法要“去芜存菁”,才能“观其形”而“得其神”,不断夯实理论“根本”。只有“引导一渠水”“养好一方土”,把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埋好一粒种”“长出一株苗”,在政治上不断成熟。
聚焦乡村之“源”,扎根基层之“本”。选调生根据组织安排,前往各地参加基层工作,离家离城很正常。但部分选调生或舍不得家乡的山水风物,或醉心于城市的声色犬马,把自己当“外乡人”“城里人”,心理上有“篱笆墙”,工作上打“退堂鼓”,时刻想着“跑马换山头”,初显“脱离群众”的“坏苗头”。遥想老红军转战南北,志愿军跨江戍边,离家千万里,不减英雄风。选调生应有家国情怀,既要“心系庙堂”,又要“行在草野”,到一村助力一村,到一乡建设一乡,只要心中有理想,哪里都是好家乡!习近平总书记说,“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选调生要“恋本思源”:只有把自己当“乡亲”,乡亲们才会把选调生当“自己人”,群众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基层和乡村是国家治理的末端和“制度基点”,也是最容易产生治理智慧的“灵感源头”,选调生扎根于此,成长于斯,不仅有利于乡村振兴,也有利于自我发展。
追寻信仰之“源”,立足现实之“本”。农村问题的特殊性在于:群众既在意利益分配,又关心情感满足;个体之间关系密切,民意社情容易传播发酵。因此选调生既要坚持信仰,将乡村振兴的远景作为自己奋斗力量的源泉,又要立足现实,讲究工作方法,不能简单粗暴地“尖刀割死结”,而要“巧手解活结”。部分选调生容易脱离现实基础,把“高大上”的“空中楼阁”当作工作目标,忽视村情乡情,动辄“修路”“融资”“改制”,引发群众不满。还有部分选调生走向另一个极端,遇到点小挫折便畏首畏尾、束手束脚,得过且过,不愿开展工作,“懒政”不作为。选调生要“追本溯源”:既要不断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这个现实,深入田间地头,做好调研考察,搞清楚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又要反复理解“我们到哪里去”这个目标,借助理想信念给自己加油打气,鼓舞斗志。顾四周可以明进退,选择合理路径;望远方可以知南北,制定长期规划。只有立其本,追其源,选调工作才能植育树木成林,涌流江河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