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理论 > 正文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底蕴

发布日期:2024-03-09 15:22 来源:学习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深厚文化底蕴提供了重要遵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要着眼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渊源和深厚文化底蕴,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和道路根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铺垫底色。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和现代化成果的最大受益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深度结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民本思想在不同时期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如周公提倡的“敬德保民”、孟子提倡的“民贵君轻”“政得其民”、荀子提倡的“君舟民水”、墨子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等。“天下为公”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既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超越时代的治国理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和现实发展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贯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施政理念,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脉相承。从“裕民”“惠民”“政在养民”的政治主张,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治国理念,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都强调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善治的标志,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文化根脉。

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如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晏子提倡的“取财于富有者,以调剂贫乏者”,墨子提倡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等。我们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小康、和谐、大同的思想,始终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共同富裕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为未来社会设定的“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的理想样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富而后教”的治理经验,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物质的协调。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认为礼教德治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荀子·大略》中“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汉书·食货志》中“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管子·牧民》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都提倡以丰衣足食为施教的前提。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沃土,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科学社会主义等的继承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古老智慧,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相得益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国先民很早就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的道理,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宋明理学“民胞物与”的观念里,自然与人类是平等的,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理论财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立足中国、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我们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和而不同”“亲仁善邻”的悠久传统,让“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成为共识。以和平发展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积淀在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中的“天下为公”“亲仁善邻”等思想理念。

中国人民自古热爱和平、追求社会的整体平衡和稳定。“和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天下为公”是和平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倡导“仁爱”,强调“仁者无敌”“和为贵”,道家提出“不以兵强天下”,墨家提出“兼爱”“非攻”,都强调慎重对待战争,重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伴随着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一些国家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顺应人类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