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大足区委书记于会文的行李箱里,带了一份特别的物品——与大足石刻有关的一幅精美手绘画卷。
这幅手绘画卷意义特殊,出自大足石刻博物馆第一任馆长郭相颖老先生之手,老先生倾注3年心血,手绘出这幅23.15米长的精美画卷。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郭相颖带着这幅手绘画卷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的会场,将大足石刻介绍给全世界。当天,大足石刻获全票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我带着这幅手绘画卷赴京参会,有三层意义。”于会文告诉记者,其一,大足石刻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窟群,也是南方唯一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石窟。南方气候潮湿,石窟保护尤为重要,因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将就加强包括大足石刻在内的石窟寺保护提交建议,“所以,带着这幅画卷是为提建议服务。”
其二,是希望大足石刻更具影响力,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大足石刻,把大足石刻所蕴含的“慈、善、孝、义、廉”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向世界传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其三,也为推广大足旅游。去年受疫情影响,大足旅游业一度按下暂停键,随后触底反弹,2020年大足景区游客量及旅游收入恢复到2019年的84%左右,团队游客留在大足过夜的人数比2019年增加了8倍。期间,为提供高品质旅游服务,大足做了很多工作。因此,如何提供中高端有效供给,也成为大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去年全国两会上,于会文曾就大足石刻提交建议。这条建议直接推动大足石刻编入国家统一发行教材。
“这份建议得到教育部高度重视和肯定,认为将大足石刻编入教材极具价值。”于会文说,教育部多次与他沟通交流,最终大足石刻的相关内容编写入全国人教版历史教材,今年已开始使用。
于会文表示,将大足石刻编入教材,是大足石刻保护传承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同时,大足还将围绕打造四个“世界一流”的目标,加快把大足石刻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研究院,形成“北有敦煌、南有大足”的学术双星,吸引更多的文化人、年轻人、外国人到大足深度体验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记者 颜若雯)
(稿件原载于2021年03月05日《重庆日报》)